上海辦公家具廠經營者難生存難繼承
亞健康緣由之一:接單找死,不接單等死
上世紀80、90年代,出產什么都賺錢,幾臺機器幾個人組成一個加工作坊,就是外人很難想象的“印鈔機”,這讓第一代欣晴上海辦公家具工廠老板迅速積累起原始資本,并將這種燦爛向后延續了十幾年。跟著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海內經濟增速放緩、進入新常態,勞動力紅利消失,工資本錢上漲,人民幣升值,消費進級,中國作為“世界工廠”的上風不再,制造業轉型進級的大潮下,屬于傳統欣晴上海辦公家具工廠的好日子江河日下。
“不接單等死,接單找死”成為當下辦公家具工廠老板糾結的根源之一。銷售訂單是工廠的命根子,沒有銷售訂單就意味著資金鏈隨時會斷裂,工人、廠房、設備等容易置一天便是鋪張;而有了訂單,也不會興奮到哪去:工廠免費為經銷商墊資、鋪貨、做庫存,出產線一開,各種開支都“動”起來,即便是像現在流行接“電商單”,欣晴上海辦公家具工廠也只能處在最底層分得電商紅利的一杯羹。“本錢高、利潤低”已是辦公家具行業愈演愈烈的現實。作為出產大頭,原材料、人工本錢、內部治理本錢一直在增長,2017年以來,板材、海綿、紙張、皮革、涂料等原材料本錢都在漲,有的甚至是連續幾個月價格翻幾番,到了“有錢也買不到”的地步。而工人的工資及社保、環保用度也是水漲船高。難怪工廠老板會感觸,“什么都在漲,就是利潤漲不了。”行業“微利”是一種守舊的說法,實際情況是部門中小辦公家具工廠在“做多賠多”,工廠老板在拿最后的氣力苦苦支撐。
辦公家具工廠:不接單等死,接單找死?
原材料漲價不止
亞健康緣由之二:誰來“接班”?
倒逼、跑路的動靜每年都在辦公家具圈上演,誰都不能保證自己是不是那“下一個”。假如細心觀察這幾年辦公家具工廠老板群體的狀況,我們會發現除了那些倒下的,還有一部門靜靜“轉行”徹底脫離了欣晴上海辦公家具業。所以也有業內人士稱,在現在的辦公家具工廠老板圈子里,只有想轉行和正在轉行之分。房地產、紅酒、餐飲、農業等成為工廠老板們青睞的新投資方向。
即便是有心想在辦公家具行業繼承耕耘的老板,也會跟著春秋因素而心有余力不足。改革開放第一批欣晴上海辦公家具人,到現在已是50-60歲之間,而他們普遍面對“二代接班”題目。一個是子女接班的意愿不強,一個是自身好像也不想讓昆裔從事日漸蕭條的實體業。編者認識的幾個工廠老板,他們的子女大多數都做互聯網、設計、電商等年青人熱衷的行業,熱衷在制造業摸爬滾打的“二代”其實很少。
辦公家具工廠帶有深刻的時代特色。欣晴上海辦公家具工廠因改革開放的機遇而興起,又因經濟轉型進級的潮流而徐徐被拋棄。工廠老板們是一個時代的弄潮兒,又注定了是另一個時代的“失意者”。
“車到山前必有路”,只要市場經濟在繼承,工廠老板們應該也會找到自己新的出路。